在這篇文章里我們會持續(xù)思考一個非常辯證的問題:硬件和軟件到底是怎么樣一種關系?這種關系之所以重要在于軟件公司做硬件或者硬件公司做軟件所要跨越的鴻溝實際上無比巨大,背后如果沒有充足的理由,那這種挑戰(zhàn)必然會以失敗告終。而科技的浪潮則正在讓不同的公司都必須思考原本不屬于自己的領域。
硬件創(chuàng)建新世界
計算機時代的開始最早可以追溯到1946年的ENIAC,而個人電腦的開始則要從1977年的Appple II開始算起。功能型手機事實上比Apple II還要早一點,1973年的時候摩托羅拉的馬丁·庫帕就在街頭實驗了兩塊磚頭大的大哥大。智能手機的標志性事件可以認為是2007年iPhone的發(fā)布。
從老的大型機到個人電腦,再到智能手機,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在行業(yè)初期顯然的核心驅動力是以硬件為代表的新產品,在行業(yè)早期軟件是處于協(xié)同的角色上的。典型的例子是微軟在最開始的IBM PC上發(fā)言權并不大,更像一個供貨商。而提到智能手機時代的標簽時,我們更多的會談到iPhone(觸屏、無鍵盤燈)而非iOS。
這模式幾乎一定會延續(xù)下去,沒有VR/AR硬件產品,那就不可能有真的VR/AR世界,而當VR/AR自身還處在摸索之中時,那重要的就是把硬件產品做出來,而不是后面的系統(tǒng)和應用平臺。所以這兩者上的創(chuàng)業(yè)公司都是做硬件產品的比如Oculus。
只有這種新型的計算平臺漸趨穩(wěn)定,才可能會有后面的OS獨立,才會有后面應用的大展開,比如新的電商、新的游戲、新的視頻內容。
總結來看,我們可以講新世界的創(chuàng)建通常是從硬件開始的,但有意思的事情是硬件先鋒們通常并不能笑到最后。
軟件拿走利潤
我們知道在個人電腦時代最賺錢的企業(yè)是微軟,在智能機時代最賺錢的手機企業(yè)是Google,互聯(lián)企業(yè)更是分享了由電腦、手機、網絡基礎設施帶來的大部分收益。所以總結來看硬件創(chuàng)造的新世界里面的利潤其實是被軟件企業(yè)拿走了。
我們并沒有清晰的數(shù)字來說明究竟Google賺了多少錢并和一般手機廠商進行對比,但至少可以從微軟與PC廠商的利潤差異上產生一點直觀感受。
如果想更有針對性,那要做些剔除比如Xbox的收入等,但考慮這個時間段里兩家公司的主營業(yè)務,即使不做這種細化,其每年凈利潤的直接對比已經足以說明很多問題了。微軟的凈利潤是Dell的3倍以上,并且在十年間有逐步提高的趨勢。
IBM很可能是認識到了這點,所以非常痛快的把自己的大部分硬件業(yè)務都賣掉了。蘋果很可能也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在稍微嘗試下軟件授權業(yè)務(把操作系統(tǒng)授權給別家使用)后就立刻退縮了,專注的走軟硬一體道路。
這樣一來事情就變得非常有意思:硬件企業(yè)千辛萬苦開辟新世界,但卻不能拿到最大的回報,世界似乎很不公平。可為什么會這樣呢?
為什么會這樣?
核心原因在于硬件自身喪失定價權,而軟件企業(yè)則逐漸成為用戶沒有選擇的平臺。簡單來講是軟件上更容易產生壟斷。
這在PC和Winodws,手機和Android上體現(xiàn)的特別明顯。硬件始終是單品,并且越來越標準化。硬件企業(yè)每銷售一臺PC或手機除了可以賺到該有的那部分利潤,并沒有產生用戶粘性。Windows則是每當硬件企業(yè)銷售出一臺PC,其生態(tài)就擴大一分,生態(tài)擴大的好處主要來自于兩個方面:一是更多的應用程序開發(fā)商就會更愿意為Windows開發(fā)程序;一是用戶的數(shù)據(jù)越多的沉淀到這個系統(tǒng)之中。前者導致大量長尾需求被滿足,后者導致沒法遷移Office這樣應用的使用,最終結果是一種壟斷的地位。壟斷意味著企業(yè)有更大的控制權,而用戶選擇空間極小。Android與手機的情形顯然與此類似。
我們可以回放一下整個過程的關鍵節(jié)點:
劃時代的新硬件產品出現(xiàn),這時主導者是硬件廠商。
硬件產品上形成統(tǒng)一的軟件抽象,這種軟件抽象過去主要是操作系統(tǒng),未來不一定。這時主導者仍然是硬件廠商。
變?yōu)檐浖S商。
硬件產品變得高度貨品化,競爭激烈,利潤逐步降低。硬件廠商喪失利潤空間。
至少在PC和手機上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這模式幾乎完全不走樣的變成了現(xiàn)實。在這個模式里面,小的變更是第二點上原來是微軟的license fee模式,最新則是Android的開源模式。后者顯然對硬件廠商更有誘惑力,明知道是有毒的果子,卻也不得不吃。
未來這模式是可持續(xù)的么?
我們仍然看到很多新的硬件在不斷出現(xiàn),其中一部分顯然具有成為大眾型產品的潛力,比如手表、汽車、Echo等。那么會否重演上述的模式?答案是肯定的。顯然,在智能手表上,很多硬件廠商已經興高采烈的開始擁抱Android Wear了。
這里的關鍵點在于,完全的打造一套自己的軟件生態(tài),對于硬件廠商而言通常比較吃力,而如果這種巨大投入不能換成產品的附加值,反倒是成為產品體驗的減分項,那是得不償失的。
這時候硬件廠商的選擇是:要么賭一把大的,軟件上嘗試自己主導,但失敗風險很高;要么就重復上述的模式。
把這話題進一步延伸,我們會發(fā)現(xiàn)在智能汽車、智能機器人上都存在著同樣的結構性機會。都需要回答誰做硬件,誰做軟件這樣的分工問題。
在車上面過去并沒出現(xiàn)一種統(tǒng)一的操作系統(tǒng),但自動駕駛的出現(xiàn)很可能改變這種局面。我們要么有很多個蘋果式的車企,要么有人以自動駕駛為切入點,讓很多車企共享同樣的操作系統(tǒng)。當前還是很難預測具體的走勢,但小車企多的時候,理論上講后者的可能性其實非常高。而能確定的是,一旦走上這種軟硬分離的道路,那就會重演過往PC和手機走過的模式—硬件開創(chuàng)新世界,軟件拿走利潤。
這里面形式上最可能發(fā)生變化的估計仍然是第二步:2.? 硬件產品上形成統(tǒng)一的軟件抽象,這種軟件抽象過去主要是操作系統(tǒng),未來不一定。這時主導者仍然是硬件廠商。這種軟件抽象并不一定是操作系統(tǒng),其本質是要轉移走硬件的控制權,所以也可以是瀏覽器、Siri等形式。
小結
許多年前IT行業(yè)剛剛興起,那時候即使大學生也會沒事探討下軟件硬件的關系,當然大多時候會陷入那個更重要的爭論。今天看來作為一個有機的系統(tǒng)其實你很難區(qū)分那個更重要,這是沒有答案的,但可以區(qū)分的是那個更有控制權,形成事實上的壟斷。這種壟斷在硬件上要比軟件上更難達成,所以就有了上面所說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