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不少直播平臺正在加速素人直播(即普通人的直播)的步伐。網易新聞直播曾宣稱做本地生活化的場景直播,視頻網站“六間房”也瞄準了普通人的直播市場,因農村走紅的“快手”更是被貼上了“鄉村”的標簽。
直播在“飛入尋常百姓家”時,普通老百姓就真的從此有了屬于自己的舞臺?這些直播平臺又是為哪般?他們又還需要考慮什么?
素人直播成了直播行業的下一站
其實,仔細想想,大中小各類直播平臺開始關注覆蓋三四線城市甚至鄉鎮、農村的素人直播就是命中注定。原因有二:
1、直播娛樂,成了縣城娛樂生活的一劑興奮劑
也是幾個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1)無論三四線城鎮還是四線以下的地區,那里娛樂設施匱乏。此前X博士那篇刷屏的《殘酷底層物語:一個視頻軟件的中國農村》雖不全對,但卻揭示了中國農村青年或從農村走出的城市底層青年,在精神極度匱乏狀態下的原始躁動。對多數年輕人來說,麻將和KTV等娛樂方式對他們的吸引力已經有限,玩電子競技游戲或直播是他們消遣、娛樂和打發時間的新方式。
2)他們有大把的休閑時間。不像一線城市的青少年工作學習緊張,娛樂時間寥寥,這些地區的青年們多的是時間。阿里研究院此前的一份報告,在移動用戶地域分布變遷中, 一二線城市偏實用,三四線更娛樂,視頻、音樂、游戲、娛樂、拍攝美化等是他們使用的主要應用。
3)受社會消費結構變化影響。中國正向消費型國家過渡,文化娛樂、住宅、旅游等占國內消費的比重將越來越大,其中,縣城文化娛樂的消費比重增大最為明顯。微博的例子就是明證,在過去一年里,微博的用戶數實現了超量增長,尤其是三、四線城市的用戶下沉進展明顯,而微博連續6個月盈利也是靠網紅和直播占領了三四線城市。
4)基礎設施的助力。4G網絡快速普及到重點城市之外的城鄉,直接結果是縣城鄉鎮的移動互聯網用戶快速上升,尤其是春節、寒暑假、五一、十一等假期返鄉人群成為直播的免費“地推”。另外智能手機廠商渠道下沉戰略也在加速縣城農村智能手機的普及,于是拿著智能手機玩直播就成為了他們特有的時尚。
5)“網紅”現象點燃了他們成名的夢想。在未來千億規模的網紅經濟刺激下,對于這些不安于命運的年輕人,成為“網紅”仿佛已經成為實現夢想擺脫現狀的途徑,而直播則是成為“網紅”的快速通道。
9158的掌舵者傅政軍之前就承認,“我們的典型客戶就兩類,其中90%左右是三四線城市的低收入群體;另外10%則是一些中高收入群體的小老板,如煤老板、包工頭等。”
2、競爭加劇,“到縣城去”是直播平臺的必選之路
如今直播行業正趨于高度飽和的狀態,盡管形式多樣,秀場直播、社交直播、體育直播、游戲直播、彈幕直播、新聞直播、音頻直播等不一而足,甚至連睡覺直播、吃飯都在直播,但卻掩蓋不了越來越同質化的事實。
而且盡管直播興起還沒有多久,但卻是多種“老病”纏身。
1)因為某些直播平臺的利欲熏心,直播一直被認為是藏污納垢,不入主流。艾媒咨詢發布的《2016年中國在線直播行業專題研究》指出,中國77.1%的網民認為在線直播平臺存在低俗內容,90.2%的網民認為在線直播平臺的整體價值觀導向為一般或偏低。
2、騰訊、阿里、小米、樂視等互聯網巨頭以及范冰冰、井柏然等明星的加入加劇了行業競爭,整個行業進入到資源比拼,看誰能熬到最后的巷戰之中。
3、工具論讓投資者開始有所動搖。目前有一種論調是直播本質還是一個工具,必須搭載合適的關系和場景,未來將被鑲嵌到大的平臺中,而不是單獨形成一個相對閉環的商業體。
4、瘋狂燒錢、商業化受阻、平臺數據造假成為行業公開的“秘密”。
所以新進者也好,老牌平臺也罷,要想“熬到最后”,唯有舊瓶裝新酒,另辟蹊徑,而“到縣城去”是避開明星和巨頭且還未被完全開墾的戰略要地。
最大的變量:直播能否能讓素人成為網紅
這主要表現在:
1、誰來“保護”他們的原創能力?
也就是素人如何持續創造好內容。
1)真正具備原創能力的素人可謂鳳毛麟角,他們接觸的最多就是那些原始、粗鄙、野蠻的東西,并又缺乏專業訓練和前期長久的積累,畢竟龐麥郎只有一個, 2015年初爆紅網絡的農民女詩人余秀華也只有一個。
2)在時間上很難持續,即便不要求每個博主都飽讀詩書、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即便他們的獵奇吐槽、扮丑搞笑、又或雞湯或賣萌都能招來關注,但直播是個持續的活,每天獵奇每天搞笑也是個不太可能的事。內容質量和數量與博主的能力相關,他們只能隨著時間線性增長。Papi醬如果讓她每天都來自播,她也會“江郎才盡”。
3)平臺上在UGC和 PGC上如何抉擇。考慮到內容沉淀,平臺方是該重視美妝、旅游、財經、美食、影視、汽車、音樂、體育等某一垂直領域PGC內容的產出,還是該保護廣大素人UGC的野蠻生長。
2、誰來“輸血”避免他們被遺棄?
簡單的說就是直播平臺如何處理頭部用戶和長尾用戶的關系,避免多數用戶無流量無關注。這個擔心來源于兩個方面:
1)贏者通吃會不會也在直播界出現?直播平臺為了流量為了市場地位,高薪挖角、拉來明星等啥招都能使,于是就造成了直播界都是高薪的泡沫和假象。類似的視頻平臺為爭搶頭部內容版權(一般為熱門電影電視劇)最后各個頭破血流就是提醒。事實上,新加入的主播,要獲得流量,難上加難,更何況無資源無背景的多數素人,誰來給他們保證流量?
2)直播平臺會不會也出現“蒸發冷卻效應”,當直播平臺注意力都集中在有限的頭部用戶身上,那些高質量長尾的用戶就會逃離,到最后就剩下無技能也無知覺的用戶。當年微博一批明星腦殘粉和水軍涌入后,也就出現了這樣的悲劇,直播平臺會不會重蹈覆轍,那些核心的長尾用戶慘遭擠出。
況且直播這類平臺本身就是漏斗,素人如若成為不了頭部內容資源,除了陪跑湊熱鬧,又如何來獲取流量?
3、誰來“教導”他們學會職業化?
最后,如果素人把直播當做自己新的職業,那更大的問題是如何來完成職業化。
為什么老羅的演講、郭德綱的相聲、Papi的短視頻等都精彩絕倫?為什么范冰冰、TFBOYS等一線明星用直播就如此駕輕就熟?
因為他們事先經過精心準備和策劃,排練過精益求精過,也因為他們長期鍛煉,更因為他們幕后有專業團隊。
這就正好解釋網紅孵化器、網紅商學院如今為什么這么火。
而對于素人縣城老百姓來說,不僅需要提升自己的聲音和圖像的處理設備,更需要專業團隊給予支持,為其培訓、孵化、包裝等。如今微博都已開始與網紅經紀公司合作,可惜針對素人的孵化可謂寥寥。
而對于素人,人人都希望成為“搬磚小偉”,他在參加了浙江衛視的《中國夢想秀》,江蘇衛視的《極限勇士》后,又在嘗試電商變現,其背后更有各類力量鼎力相助。
但,響鈴依然相信素人直播會有看頭,因為痛點恰好是需求所在。《三體》里有一句話:“弱小和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或許幾年后,當我們回頭看那些忒不起眼的素人和這些押寶素人直播的平臺們時,我們才會意識到當年自己因“看不起”嘲笑或因“看不懂”無視素人直播正是傲慢在作怪。因為,現在素人直播還僅是開始。